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行业名称: 银行业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7-04-27 15:23:08 |
研报栏目: 行业分析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马鲲鹏 |
研报出处: 招商证券 | 研报页数: 4 页 | 推荐评级: 推荐 |
研报大小: 469 KB | 分享者: 145****81 | 我要报错 |
事件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金融监管,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点评:
切莫对本轮监管心存侥幸,监管收紧以宏观经济向好为大前提,我们在《银行的政治经济学专题报告之一:市场对金融监管的重大认识偏差》中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监管的核心是“有正才有负”:有宏观经济向好、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这一正面因素,才有监管政策不断加码的负的因素出现,预计经济越好监管越严,监管越严、则是经济越好的反证。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金融周期可划分为“集中投放——不良清理——集中投放”,过去五六年处于2004/05-2010年集中投放周期结束后的不良清理周期,前一轮投放周期中累积的不良资产开始暴露风险。与2000年前后那一轮清理周期不同(更多由银行体系之外的财政出资清理),本轮清理更依靠银行自身盈利化解。消化不良的潜在要求是银行的收入增速不能慢,在实体经济风险持续暴露的背景下,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继续向利率不敏感主体“变相放贷”甚至将资金闭合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成为了彼时为数不多的可行选择。尽管这类业务蕴含着不断上升的远期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融资有明显挤出效应,但迫于银行收入必须增长以消化不良的现实需要,效果如同“杜冷丁”的短期镇痛剂并不能真正停用。2016年以来银行资产质量趋势不断强化,银行的拨备压力下降,营业收入高增长的迫切性下降,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立刻加码。站在清理周期的尾声,加强监管扫清障碍为新一轮投放周期做准备,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本轮监管的核心是金融降杠杆,最终目标是推动资金“脱虚向实”。草根调研情况显示,目前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需求正在恢复,以扩产能为目标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正在回暖。通过监管政策挤压金融体系内部套利空间,推动信贷资金回流实体经济,这才是宏观经济走向全面复苏的必由之路。
没有缩表、只有资产结构调整,监管加码不改银行今年业绩增速反转趋势:当前,并未出现危言耸听的全面缩表,正在发生的是银行资产结构的显著调整,表现为“表外为表内让路,非信贷为信贷让路”,尽管表外和非信贷资产收缩,但信贷资产增长强劲,1Q17已披露业绩的上市银行绝大部分贷款增速显著快于资产增速,体现非信贷为信贷让路,理财相关手续费收入下降,侧面印证表外为表内让路。银行收缩表外和表内非信贷资产会对营业收入造成一定压力,但在不良压力缓解、拨备反哺利润的行业大环境下,今年收入增速放缓、利润增速快于去年的趋势是明确的。当然,个股利润增速反弹幅度将出现显著差异,这主要由各家已分化非常大的资产质量、拨备水平和负债能力所决定。
重申银行板块的估值目标--消灭破净银行股。2010年以来银行板块的估值中枢一路从3XPB下降到1X以下,压制银行估值的两个核心因素在于:1)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预期;2)"影子银行"业务隐含着系统性风险预期,过去几年非信贷业务不断放量,造成的结果是让银行"赚利润,丢估值"。当前资产质量改善趋势确立,而监管加码将加快"影子银行"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出清,利好于银行的估值回升。2017年银行个股将加速分化,提醒投资者认真选股,建议标的选择上大小兼备,集中于银行板块的大、小两端:(1)高成长性的小银行:贵阳、宁波、南京;(2)基本面优异或预期差较大的银行:除不能覆盖的标的外,首选建行、光大、交行。此外,国有大行资产质量好转最明显、超预期程度最大,目前五大行平均交易在0.8倍17年PB左右,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加速下滑,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